分类: 身心

傅首尔老公会不会这样想过?

近日,演员傅首尔与其老公刘毅共同参加了一档真人秀。该节目主题是面临婚姻危机的夫妻在旅程中共同回首相爱的美好,剖析问题。

节目先导片中,两人从合肥搬到上海,聚少离多,老刘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几无社交,生活陷入了循环,人变得越来越封闭;傅首尔事业蒸蒸日上,步伐愈来愈快。两人无法同步生活节奏,让双方觉得这段婚姻并不健康。

老刘深思熟虑之后主动提出离婚。

有人说现代社会女性事业成功,为什么对调全职主内角色会让男人们突然“矫情”起来,老刘应该见好就收,家庭煮夫难道不好吗?或者事业巨大差异,导致夫妻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和不协调;另外有人则认为婚姻问题不是一两天的事,双方都有责任,综艺节目不能呈现与剖析婚姻全貌。

对于此事,老王想从男性视角谈谈心里深处的想法。

“女强男弱”“女主外、男主内”婚姻模式基于现代社会已有较大接受度。老刘默默在家多年力证这一点。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全职先生整天围着孩子转,没有自己的事业和朋友,封闭和孤立。这几乎是家庭全职人员共感,处理家庭关系,照顾孩子,整日琐琐碎碎,同时这种现实处境和遭遇仿佛无尽循环。此时,孤寂压抑的全职先生便会想要一个出口与解救。他们寄望另一半承担与分担。他们想对另一半分享甚至倾诉生活点滴,日常细碎、幸福快乐、伤感失落等等,消解生活的疲惫和心累。

另一半却分很多种。她们可能及时给予全职先生关心与关注,理解与爱,让婚姻关系融洽;她们可能不理解家庭事务琐碎,指责全职先生歇斯底里与无理取闹,影响其事业前程与发展,以致夫妻步调不一,渐行渐远;她们亦可能理解与发现家庭问题,只是作为情感漠视者,她们通常执着物质世界,缺乏或漠视情感表达。

或许还有许多许多。总之双方情绪需求拉扯,一人想奔前程,一人渴望家庭,两人像是在拔河。

如果全职先生情绪得不到较好疏解。他们便会产生诸多想法。

一是牺牲自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陷入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否定,个人前途与家庭束缚发生思想矛盾冲突。不可否认男性的社会性参与和自尊要求更为强烈。

二是牺牲自我全心为家庭付出的意义,全职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的人被贴上“躺平”标签,被社会有色眼镜看待,全职先生家庭贡献价值不被正视,甚至还可能被主外者趾高气昂蔑视。

三是缺乏情感关怀和关注,全职先生对家庭付出感到迷茫,深刻怀疑家庭功能结构,自认为家庭的一件工具,充当保姆角色。

四是全职先生对婚姻生活绝望和失感,思考婚姻生活意义以及人生幸福感。另一半长期缺位,婚姻生活不过是一场独角戏。

全职先生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家人孰强孰弱,步调差异,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夫妻双方之间的灵魂契合纽带是否良性存在与运行,以求工作和家庭平衡、互相信任和尊重,互相沟通和理解。

扪心自问,我们的家庭成员分工是否存在价值高低对比?我们的家庭成员是否会因为幸福去异求同而妥协委身?我们的家庭成员是否理尽责任而非飘渺的感情刺激?我们的家庭成员是否为了家庭美满拼搏而非精致的利已之私。

婚姻生活需要我们多用一个家的概念去理解。同时我们也更要树立一个关于情感的正确认知,广泛培养兴趣,扩大社会参与,情感诸念其实很小,常态生活本原更大。

正确认识与界定校园欺凌,家校协同育人共构理性表达

有晚,我归家后略感儿子神色有异。儿说他上篮球课时被同学故意扑倒压于身下,导致牙齿松动流血。

我愤怒说:“你怎么不早跟我说这件事?你不要怕事,你要勇敢表达,我们才知道你在学校的情况”。

儿子委屈低声:“我上次跟你说过,那同学欺负过我两次”。

我恍然大悟:“你上次说得非常轻描淡写,我以为你们简单打闹。以后你跟爸爸讲清楚一些。我以前教你如何保护自己与紧急避险,你都忘记了吗”。

我知儿子生性胆小,不便过多批评。我立即转场学校班级微信群公开留言给那位同学家长,希望他们好好教育孩子。

微信半晌无人回应。我只好打电话给同学家长,其言已阅信息不知如何回应,自家孩子平日在校乖巧,此类事情闻所未闻,待明日查明情况处理。

我虽情绪激愤,孩子也说不清楚什么事,只好双边劝解作罢。

翌日,班主任老师与我们双方家长仔细沟通了相关情况。事件调查结果大部分属实,班主任老师表示此事可能属于班级同学之间的“一般打闹”,一年级学生年纪尚幼,不能正确合理表达情感友谊,希望家长多多理解孩子可能并没有主观恶意。

对方家长分别用电话与微信向我致歉,并愿意支付牙齿检查医疗费用。我没再过多纠结此事,矛盾化解了便好。儿子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同学关系。

在现代教育体系与少子化社会现实情景下,家长高度关注学校与班级教学环境,其中校园欺凌更是一个触碰多方神经的敏锐话题。

复盘此事处置过程,当孩子真正遭遇校园欺凌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家长作为受欺凌对象的次级受害者,无力保护孩子心怀愧疚,在难以克制愤怒心绪的情况下信奉以暴制暴,还是教导孩子审时度势,灵活应变选择合适的方式因应?我们需要理性分解。

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部分校园欺凌受害者不会告诉老师和家长,一方面,家长应多观察孩子是否在家经常抱怨、学习成绩退步、不能合理解释伤口原因等,校园欺凌征兆是否在孩子身上体现;另一方面,家长教导孩子正确认识校园欺凌,尽可能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认真聆听孩子讲述。校园欺凌危害巨大: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无力保护自己,通常采取逃避、退缩等方式应对欺凌者行为,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自卑感浓重、对外界过度敏感、心理挫折感强烈等情绪适应问题,被孤立和受排斥等人际关系问题,极端或严重的破坏攻击性行为。除此之外,欺凌者亦会受到相关影响而变得情绪不稳定、焦虑狂躁。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塑造关键时期,校园欺凌影响人格完善发展,进而导致自我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家长更应高度重视。

科学合理界定校园欺凌。对校园冲突事件进行多维理性分析,认真比对校园欺凌事件属性与类型。一是欺凌者是否利用身体力量、人数、人际关系等方面优势,对受欺凌者进行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以强凌弱的攻击;二是欺凌者采用何种方式,诸如身体动作、口头言语、关系排斥、网络暴力等;三是欺凌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他人主动发起欺凌,还是事先受到被欺凌者激惹或挑衅。家长厘清前述维度有助于客观全面认识孩子是否受到欺凌、欺凌人数规模、欺凌方式等,其有助于多方参与,及时对症下药快速解决问题。

多方协同应对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消极影响不仅限于参与欺凌的学生之间,校园欺凌“污染”学校声誉,影响校园学习环境与正常教学活动,围观学生害怕遭到欺凌者报复而不敢帮助被欺凌的朋友,因此产生愧疚无能感、缺乏校园安全感。另外,教师或学校未及时有效干预欺凌事件,部分学生可能仿效欺凌行为获得支配控制与自信感。应对校园欺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保护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家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加强家校沟通协调;学校强化德育,及早防止和干预校园欺凌事件;政府职能部门在社会治理层面制定相关教育管理法规配套,对校园欺凌定性、处置、权责归属等方面细致界定。

校园欺凌滞后心理辅导。身体欺凌会造成明显身体伤害,值得注重的是校园欺凌伤害的滞后性更需要心理辅导开解。面对校园欺凌,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其坚强后盾,同时教育孩子使用走开、坚定拒绝、寻求教师求助等方法规避,提升孩子社交技巧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心搭一座桥

近日,一条短视频引我共鸣。视频内容:身着朴素的母亲在家长会哽咽发言表示,自己不希望孩子过早步入社会吃苦,其下班后不玩手机也不打麻将,全程陪伴孩子写作业。她坐到腰都直不起来,孩子有时候真的很让人崩溃。希望同学们不要辜负父母和老师们的一片苦心;自己的这些坚持,她想孩子应该会知道。

对此,一部分网民能够理解父母害怕孩子吃苦的良苦用心,孩子是否认同父母的做法不得而知。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另一部分网民表示母亲的这份爱令人过度窒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崩溃和抑郁。父母不应把自身寄望强加于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梦想接力棒”,请父母多给孩子一点私人空间,适度放手不一定是坏事;还有一部分人则表示,父母不要将本不相通的苦难传递给子女,刻意营造一种自我感动式亲情关系。父母要加强学习,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差的人不要生养孩子。

受短视频网络平台张扬突出自我的属性、用户年龄等因素影响,观点评论并不全面,我们容易陷入以点代面的晕轮效应认知。世界是一个超级复杂又难以描述的具象,任何维度的论点都可能有失公允。我们仅仅看到母亲的片刻课堂发言怎好妄断。陪伴孩子就一定控制欲极强?家长做为代表发言,孩子或许是学霸少年并喜欢母亲陪伴?这些都是其他角度思考,再者许多父母可能并没有闲暇上网发言。任何个体发言都可能因家境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影响而难以产生积极意义。所以笔者下面只概述教育环境中的几种表达现象。

未经受过太多教育的父母望子成龙心愿急切而热烈,其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面临困境时易产生自我无力与挫败感,并因教育方法与手段缺失而明显焦虑。孩子渴望摆脱父母管束,极度强调个性独立与平权观念,选择性忽视或认识不清真实社会的差序结构与长幼尊卑秩序规则。未婚人士缺乏婚姻生活经历,难以深刻理解家庭多元情感,对高品质生活的极致向往产生了区隔苦难的高度洁癖。

一个家庭一条心,教育子女与教育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多在自身事业上加油使劲,适度放手,平等对待与尊重孩子意愿,引领其尽早形成独立个体的思想与精神,自主完成人生使命;作为孩子,我们应该坦然接受父母因家庭条件、时代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完美,理解父母不善教育表现的“笨拙”,试着找寻潜移默化的传统家庭伦常亲情关系在传承过程中受西方个体独立文化激荡变量的平衡,明白父母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美好心愿,尽量描述自己的合理想法说服父母理解,即便家庭中的我们有时候可能相互理解超慢;作为未婚人士: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成长哪能不磨砺,人生只是一场变幻莫测的旅途,欢声伴着泪影,许多事都不可能被人完美算计。

平和认知才能令人时刻保持清醒,跨越代际鸿沟,我们需要从心搭建一座沟通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