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短视频引我共鸣。视频内容:身着朴素的母亲在家长会哽咽发言表示,自己不希望孩子过早步入社会吃苦,其下班后不玩手机也不打麻将,全程陪伴孩子写作业。她坐到腰都直不起来,孩子有时候真的很让人崩溃。希望同学们不要辜负父母和老师们的一片苦心;自己的这些坚持,她想孩子应该会知道。
对此,一部分网民能够理解父母害怕孩子吃苦的良苦用心,孩子是否认同父母的做法不得而知。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另一部分网民表示母亲的这份爱令人过度窒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崩溃和抑郁。父母不应把自身寄望强加于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梦想接力棒”,请父母多给孩子一点私人空间,适度放手不一定是坏事;还有一部分人则表示,父母不要将本不相通的苦难传递给子女,刻意营造一种自我感动式亲情关系。父母要加强学习,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差的人不要生养孩子。
受短视频网络平台张扬突出自我的属性、用户年龄等因素影响,观点评论并不全面,我们容易陷入以点代面的晕轮效应认知。世界是一个超级复杂又难以描述的具象,任何维度的论点都可能有失公允。我们仅仅看到母亲的片刻课堂发言怎好妄断。陪伴孩子就一定控制欲极强?家长做为代表发言,孩子或许是学霸少年并喜欢母亲陪伴?这些都是其他角度思考,再者许多父母可能并没有闲暇上网发言。任何个体发言都可能因家境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影响而难以产生积极意义。所以笔者下面只概述教育环境中的几种表达现象。
未经受过太多教育的父母望子成龙心愿急切而热烈,其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面临困境时易产生自我无力与挫败感,并因教育方法与手段缺失而明显焦虑。孩子渴望摆脱父母管束,极度强调个性独立与平权观念,选择性忽视或认识不清真实社会的差序结构与长幼尊卑秩序规则。未婚人士缺乏婚姻生活经历,难以深刻理解家庭多元情感,对高品质生活的极致向往产生了区隔苦难的高度洁癖。
一个家庭一条心,教育子女与教育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多在自身事业上加油使劲,适度放手,平等对待与尊重孩子意愿,引领其尽早形成独立个体的思想与精神,自主完成人生使命;作为孩子,我们应该坦然接受父母因家庭条件、时代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完美,理解父母不善教育表现的“笨拙”,试着找寻潜移默化的传统家庭伦常亲情关系在传承过程中受西方个体独立文化激荡变量的平衡,明白父母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美好心愿,尽量描述自己的合理想法说服父母理解,即便家庭中的我们有时候可能相互理解超慢;作为未婚人士: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成长哪能不磨砺,人生只是一场变幻莫测的旅途,欢声伴着泪影,许多事都不可能被人完美算计。
平和认知才能令人时刻保持清醒,跨越代际鸿沟,我们需要从心搭建一座沟通的桥。